早在远古时期,音乐就已经进入了人们的生活,那么在遥远的新石器时代音乐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这件文物,或许能够为你提供答案。“贾湖骨笛”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1987年河南省舞阳县的贾湖遗址先后出土了40多个笛子。这是迄今所见,中国最早的吹管乐器,这只是骨笛,贾湖遗址出土的第1只。 棕色的笛身上均匀分布着七个圆形音孔,它的表面有着清晰的记号和测试孔的痕迹,这名资助者不仅在开孔前对音孔位置进行了精心的计算和测量,并且在制作过程中还进行了微调。经过测验,研究人员发现部分笛子,现在仍能够奏演出,“小白菜”这样的民歌,而且普通人很难听出音准的差别,堪称奇迹。那么这支骨笛是用什么动物的骨骼制作而成的呢? 研究表明,数千年前的贾湖地区生活着大量的仙鹤,古人发现鹤的耻骨也就是翅膀部位的骨头,外间内空,薄厚均匀,特别适合做笛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鹤被认为是神鸟或者祥瑞之鸟的存在。或许在远古时期,先民们就已经对鹤产生了原始崇拜。那么古笛对于远古先民有什么样的功能呢?只是为了娱乐吗?骨笛的前身有可能是骨哨,它是一种狩猎工具,不过随着祭祀活动的兴起,这种原始的狩猎工具开始向更加复杂化的乐器转变,最终发展为骨笛,在贾湖遗址中考古工作者不仅发现了骨笛,还发现了不少用于祭祀的龟甲响器,以及用于占卜的规格,印证了祭祀活动的存在。 因此,甲骨骨笛很可能是先民们在巫术仪式上吹奏的乐器,以祈求天地神明的庇护,它既是乐器更是法器,从远古时期发明以来底数乐器精密各个朝代的继承和发展。出现了玉笛,竹笛,瓷笛等多种材质以及单管,编管等多种形式的底数乐器,但其吹管乐器的本质以及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特别是戏曲及明月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未改变。 |